尹湾汉简《神乌赋》补译介
刘奉光
1993年2月至4月,连云港市及东海县博物馆考古队发掘了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的汉墓群,其中M6号墓出土简牍近6万字:其竹简133枚,文字内容为《起居记》、《刑德行时》、《行道吉凶》、《神乌赋》;其木牍23件,文字内容为集簿、东海郡属县乡吏员升迁簿、东海郡吏员考绩簿、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神龟占卜法、元延元年至二年历谱、元延三年日书、衣物疏、赙赠名簿等。另有M2号墓出土遣策木牍一件。根据多片木牍上所记年代“永始二年”、“永始四年”、“元延元年三月十六日”及《起居记》,可以确定M6墓主下葬时间为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根据木楬和遣册文字,可知M6墓主为师饶,字君兄,官东海郡卒吏、五官掾、功曹史。
尹湾汉简最有文学价值的是《神乌赋》,今据诸家释文,一次性简化楷定全文如下。其【 】内文字乃拙人文学性臆补,专为贯通文意而设,不足考据。
《神乌赋》
其译文为:
时在三月,
春色渐浓。
众鸟欢唱,
蜇虫始动。
飞禽之类,
乌鸦可敬。
其性孝仁,
哺养老亲。
情义厚重,
似有人心。
今年不吉,
一乌伤亡。
为何短命,
糟此灾殃。
想去南山,
害怕猴猿。
避危就安,
筑巢府间。
树如谷仓,
枝叶相连。
府君恩德,
深不可测。
仁恩隆重,
惠及鸟虫。
不敢驱逐,
垒窝栗树。
为防狸性,
围树以荆。
说要建宫,
雄乌觅材。
雌乌求料,
见树被盗。
盗末远去,
与雌相遇。
"盗乌见我,
先慌后定。
我愤我怒,
追赶呼吁:
'盗还我材!
我劳我得,
取自篙莱。
腿脚鳞裂,
羽毛脱落。
你不劳身,
盗取它人。
虽居宫室,
岂可安息"'
盗鸟不服,
恼羞成怒:
"山海伊始,
家即在此,
看作之意,
荒谬悖理"。
乌鸦叹曰:
"吾闻君子,
不贪不鄙。
天地王法,
各循其理。
今你自新,
仍为高十。
迷途知返,
回头是岸。
弃恶从善,
于此不晚。
盗鸟忿忿,
咆哮怒骂:
"你太不仁。
吾闻君子,
不猜不疑。
你却狂妄,
冤枉邻里。
赶紧回去,
莫讨苦吃!
乌鸦愤怒,
扬眉张目,
伸颈腾飞,
大嚷大呼:
惯偷屡屡,
纪录在簿。
你不快走,
竟敢还口"。
遂相搏杀,
乌鸦败下。
盗鸟再击,
致其昏迷。
乌鸦被捕,
系于树权。
幸得逃脱,
挣扎回家。
绳索长乱,
缠于树枝。
不能自解,
飞则缚之。
无法松弛,
愈紧愈急。
雄乌惊悉,
伸颈拂翼。
上下鸣叫:
"苍天神忯(qí),
彼不仁义。
春生万物,
何难我妻!"
痛告雌乌:
"此乃命矣!
吉凶流浪,
与你一起"。
雌乌哭诉:
"抚育孩子!"
血泪啼泣:
"何不虑家!
我已将死。
养子教子,
我将不及。
死生有期,
各不同时。
今虽随我,
将有何益!
临危授命,
贱妾心意。
以死伤生,
圣人禁止。
疾速飞去,
再寻贤妻。
毋偏后母,
委屈孤子。
《诗经》有言:
'云云青蝇,止于杆',
讥讽'君子,
勿信谗言'。
惶恐议论,
难尽言传"。
遂束两翼,
自投污泥。
肢折体伤,
终以死亡。
雄乌大哀,
左右徘徊。
辗转其侧,
涕泪满怀,
长吁短叹,
难于割爱。
忧愤号呼,
无处讼诉:
"盗乌逍遥,
亡乌含屈"。
遂弃旧巢,
携子而去。
传日:
众鸟被网罗捕获,
凤凰孤傲高翔。
鱼鳖被笓笱禁锁,
蛟龙潜伏深藏。
良马死于车下,
骐骥漫步游荡。
鸟兽且争利斗殴,
何况人为财亡。
可悲啊可悲!
过分追求必遭殃。
诚心写作悬挂,
志意附于文章。
曾子曰:
"鸟之将死,
其鸣哀",
实指此事。
此赋649字,创作于西汉后期之前,早已亡佚,今幸复得,为中国俗文学史补写了光辉篇章。
此赋的思想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大千世界弱肉强食的普遍原理,警示人们在强敌面前要躲避退让,委曲自保,否则便可能招致灾祸。其结尾评传则将此思想升华于道家范畴,主张人要学习凤凰、蛟龙、骐骥,藏锋不露,与世无争,于淡泊清静中追求自我的安逸与高雅。这是在战乱不息、痛定思痛后的总结和创意,是人类收敛型文化的典范。对于革命运动,它是一个反悖;对于守成事业,它是和平、安定、团结的箴言。
此赋的艺术成就是简明通俗,寓教于事、情。它不追求汉大赋磅礴恢宏的气势,也不拘泥《诗》、《骚》典雅精巧的文笔。它只是朴实无华的顺口溜,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其末尾说:“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哀’,此之谓也”。就此看来,它应产生于春秋时代曾子之前的民间,未登大雅之堂,却一直在口述传抄。它为墓主所深爱,引为座右铭,生死为伴。由此看来,其价值不下于雷同文献《诗·召南·鹊巢》、敦煌出土变文《燕子赋》、《诗·豳风·鸱鸮》等等之下。
正在南京博物院举行的《江苏国宝展》上,有一组竹简让人惊叹,隔着玻璃罩,人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竹简上的文字,甚至连笔锋都清晰可辨。这组竹简就是《神乌赋》,它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神乌的性格和悲惨故事。虽然专家们一直担忧竹简上的文字有一天会消失,但2000多年过去,竹简上的文字依旧完好。
1993年2月底的连云港春寒料峭,而地处黄海之滨的东海县尹湾村的村民却在汗气腾腾地忙活,他们争相在村子西南两公里外的龙王庙的一处高岭上开挖。原来,当地民间盛传,三国时期刘备之子阿斗,死后就葬在这其貌不扬的小土丘上,前人还专门为此在岭上建了一座龙王庙,以供祭祀。“龙王庙发现阿斗墓”的传闻不胫而走,村民纷纷赶去瞧热闹,原先空寂的高岭人头攒动。当地文化部门迅速组织考古人员,对墓葬群进行勘查和抢救性挖掘。他们发现地下共有6座墓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6号墓的简牍。从尹湾汉墓中共出土简牍157件,所载汉字约4万。有考古人员这样形容道:“刚开棺时只觉眼前一亮,浅色的竹简上是黑色的毛笔字,好像刚刚写就,墨迹还没有干,凭直觉就感到这些竹简不是一般的文物。”这批竹简中,就有现在我们看到的《神乌赋》。
西汉时期的白话文《神乌赋》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汉俗赋,有专家认为,它是西汉时期的白话文,全文才664字,读起来琅琅上口。乌在汉代是一种孝鸟、神鸟。赋上写的是,阳春三月,一公一雌两只乌艰辛筑巢,有一天,雌乌外出取材,回到家中,发现一只盗鸟在偷盗她的材料,于是雌乌和盗鸟吵了起来,而且大打出手。结果,雌乌力气不够,被盗鸟打得遍体鳞伤。雌乌将死之际招来公乌,告诉公乌一定要找只好的雌乌,过下半辈子,同时还要把两个孩子带大……
连云港市博物馆副馆长程志娟说,虽然竹简上的标题是《神乌傅》,实际上“傅”是“赋”的通假字。通常我们知道的汉赋主要描绘宫廷和上层贵族的生活,辞藻华丽,手法铺张,而《神乌赋》则相当于现代的民间故事,属于俗赋的范围。它比三国时期曹植的《鹞雀赋》早200多年,比敦煌俗赋《燕子赋》早400多年。也就是说,《神乌赋》把我国古代禽鸟寓言文学及俗赋的产生时间提前了200多年。墨迹为何没有消失竹简不比青铜器、玉器等物容易保存,上世纪90年代,专家专门对《神乌赋》进行了鉴定,虽然专家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国宝,但都很担忧竹简上的墨迹会挥发掉。
出土至今,《神乌赋》上的文字依然清晰,但比刚出土时还是淡了很多。竹简上的墨迹为何历经2000多年没有消失?程志娟道出了其中秘密:当年考古专家们把竹简取上来的时候,发现它虽然已经被古墓中的泥水浸透,但竹简表面有一层粘粘的东西,这种粘稠物成了保护膜。加上当年竹简的拥有者对竹简本身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同时,2000多年来竹简慢慢适应了古墓中的温度、湿度以及酸碱度,所以,竹简上的墨迹并没有随着竹简上的纹路而流淌,甚至连笔锋都很清晰。在后来的脱水过程中,为防止竹简起翘,连云港市博物馆又专门邀请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专家们对它们进行了特殊处理,才使得它们被完好保存了下来。
作者署名难以辨认有专家说,现代出土的竹简量很少,像《神乌赋》这样完整的赋就更少,而且它是人们发现的最早的汉赋原物。当年,赋的作者在文章最后还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为免人们看的时候磨损上面的文字,还在赋的最后多加了一根竹简。尽管如此,现在人们还是无法知道作者是谁。因为在该赋的最后一根竹简上,平时一根竹简竖着写一行,但署了作者名的那根竹简偏偏写了两行,而且字迹很小,难以辨认。
国宝档案《神乌赋》竹简:连云港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简共计21枚,全篇664个字,每枚竹简长23.5厘米,宽0.9厘米,厚0.3厘米,距今2000多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汉赋实物。《神乌赋》从正文开始1~5支为编简形式,其后,由于书性勃发,而一气呵成,使编简的形式变为书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