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字帖>> 书法字帖

13

范仲淹行书《二札帖》鉴赏

范仲淹行书《二札帖》鉴赏

【范仲淹行书二札帖】《二札帖》,宋,范仲淹书,边事帖,粉花笺本,纵30.5厘米,横42厘米,行书,13行93字。远行帖,纸本,纵31.1厘米,横39厘米,行书,11行90字。二札即边事、远行二帖,为两通书札。

查看详情...

13

南宋吴琚行书《寿父帖》鉴赏

南宋吴琚行书《寿父帖》鉴赏

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

查看详情...

13

李建中行草《贵宅帖》赏析

李建中行草《贵宅帖》赏析

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字得中,号严夫民伯。后随母迁居洛阳。官至工部郎中。性怡淡,简静,风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台。被人称“李西台”。好游山水,多留题。自称严夫民伯,善书札,草、隶、篆、籀俱妙。是当时无人敢望其项背的名书法家。《宋史》谓其“善书札,行草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建中一生由于经历了唐、五代、宋几个时期,他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查看详情...

13

冯子振《与无隐元晦诗》行书品鉴

冯子振《与无隐元晦诗》行书品鉴

子振(1251—1348)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元代散曲家、诗人、书法家。湘乡(今属湖南省)人,一说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冯氏族谱》又载其生于宝祐元年(1253)。湘乡(今属湖南省)人,一说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冯氏族谱》又载其生于宝祐元年(1253)。自幼“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读”。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47岁登进士第,人称“大器晚成”。一生性豪嗜酒,每于酒酣耳热之际,诗兴大发,伏案即作,不论案存纸张多少,必一气写完而后止。《元史儒学传》谓:"天台陈孚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凿。攸州冯子振其毫俊与孚略同,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书无所不记;

查看详情...

13

宋理宗赵昀罕见书法手迹鉴赏

宋理宗赵昀罕见书法手迹鉴赏

宋理宗(1205年——1264年),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被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为帝,是为宋理宗。执政后期,沉缅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国势急衰。1264年,宋理宗去世,葬于穆陵。南宋朝,偏安一隅,有国153年,其中宋理宗赵昀一朝占去国家四分之一的时间。但很可惜的是,这样一位皇帝,四十年间,并无多少出色政绩,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南宋的衰亡就是因他而起。

查看详情...

13

李孝光《发建业帖》行书鉴赏

李孝光《发建业帖》行书鉴赏

李孝光(1285~1350),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后代学者多称之“李五峰”。温州乐清人。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七年(1347),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书监丞。

查看详情...

13

元代王礼寔行书《骑气帖》鉴赏

元代王礼寔行书《骑气帖》鉴赏

元代王礼寔书,纸本,纵31.1厘米,横58.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王礼寔写给陈植的一通信札。王、陈二人当时都在平江路(今苏州),所以礼寔有幸“追陪左右宴游”。帖中称陈植“年当强仕”,时陈植40岁,信应书于其时。书法整秀,承袭赵孟頫、鲜于枢风范。

查看详情...

13

褚遂良摹《兰亭序》高清(黄绢本)品鉴

褚遂良摹《兰亭序》高清(黄绢本)品鉴

唐 褚遂良《临兰亭序》(领字从山本)卷,黄绢本,行书,纵24.3cm,横70.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兰千山馆寄存)在历代难以数计的临摹和刻拓《兰亭》谱系中,有所谓的“领字从山本”一系,即《兰亭序》中“此地有崇山峻领,茂林修竹”的“领”字写作“岭”。在传世的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三大摹本(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著名刻拓本《定武兰亭真拓本》(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吴炳本兰亭》、《独孤本兰亭》(均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等中,均为“崇山峻领”,即“领字不从山”。

查看详情...

13

南宋朱熹行书《翰文稿》介绍

南宋朱熹行书《翰文稿》介绍

此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类。记朱熹乞放归田、拟归考亭、再唤猺人蒲来矢诸事。按朱熹《年谱》,宋绍熙五年五月知潭州,《宁宗本纪》言:“七月庚午,召秘阁修撰知潭州朱熹诣行在。”文中“辛苦三月,已不胜郡事”,即五月至八月,在任正好三个月。“告归未获”,指朱熹在六月曾“申乞放归田里”。文中所提及诸事多为绍熙五年事,故推算此帖为绍熙五年作品,朱熹时年65岁。《大桂驿中帖》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有自得之趣。如詹景凤所言:“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鉴藏印记:“张鏐”(白文)、“吴桢”(朱文)、“周生”(朱白文)。《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故宫博物院《宋贤遗翰》影印出

查看详情...

13

朱熹行草书《大桂驿中帖》欣赏

朱熹行草书《大桂驿中帖》欣赏

朱熹,字元晦,晚号晦翁,又号晦庵、紫阳、考亭、云谷老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朱熹是理学大师,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称程朱理学派。著述宏富,有《易本义》《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八十卷,别录十卷。《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有传。他对诗歌和书法均有浓厚的兴趣,书法观念带有理学色彩,不仅具备汉魏时期的书之风骨,还有着韵度润逸的书写风格,创作表现出浓厚的书卷气息。

查看详情...